林廷圻
我在1955年毕业于凯发最新登录网站机械系,毕业后在交大机械系金切教研室工作,1957年年底西迁到西安凯发最新登录网站机械系机切教研室工作,1978年在液压教研室(后改名为机械电子工程系)工作,直到2004年7月退休,在交大机械系工作了整49年。现在回忆经历过的有些事,可看到机械系发展中的一些情况。
学生时期经历了老交大传统逐步转变成苏联高校办学模式的过渡 上世纪50年代初,刚建国不久,全国各行各业都要向苏联学习。也就是说全国高校要学习苏联,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大纲、教材建设、教学环节等各方面都要转变为苏联的办学模式。教育部的第一个措施是全国高校的院系大调整,学习苏联,把文科和理科的专业集中在一所学校,称为综合性大学;把工科专业集中在一所学校,为工科院校。例如北京大学的工科专业调整到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的文科、理科调整到北京大学。另外合并成立了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院校,如:电讯学院、航空学院、化工学院、汽车拖拉机学院等等,交大的文科和理科专业以及航空系、化工系、汽车系、电信系等都分出去了。
院系调整好开学以后,首先要开出俄文课,当时就有适用的铅印教材,老师讲课也很好,学的时候感到俄文字母和英文字母发音差异大,经常会“串门”,还有,俄文语法太复杂。当时,所开的各课程要过渡到用苏联教材讲课,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有一些教师被派往哈工大学习,那里有不少苏联专家,用苏联教材讲课。学生上课用的教材,用苏联教材翻译成中文,或根据苏联教材改编中文教材,在时间上来不及,我们学习专业课用的教材,很少有正式出版的,例如机制工艺教材是根据俄文书翻译的,而且是翻印本,印刷质量较差,文句不通和错别字也较多,甚至书上还出现:“(以下一段请排成黑体字)”的笑话,看得出准备教材太匆忙。机床设计课没有教材,上课记笔记,那时苏联教材(阿契尔康编的《机床设计》)没有翻译出来,讲课老师精通德文,他有一本德文本的《机床设计》书,就是从《机床设计》(阿契尔康编)俄文本翻成德文正式出版的,他就照上面的内容讲课,我们记笔记。后来在讲机床结构的时候,老师要我们每人买一本苏联1A62车床的中文说明书,该书是根据俄文的说明书翻译而成,上面有几个主要部件的详细结构图,老师在课堂上用大挂图仔细的讲解,使我们的看图能力提高很快。又如,夹具设计的教材用的是由德文翻译成中文的现成的技术书籍,该书图文并茂,老师是从工厂请来的工程师,课堂效果很好。
根据苏联机械制造专业的课程安排,在高年级时又增设了:车间设计、企业组织和计划(即企业管理)、安全和防火技术等,这些课程老交大是没有的,像“企业组织”课就是宣扬苏联工厂中“一长制”的管理模式。另外,增加了设计和实践的教学环节,安排了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加强了工厂实习,一共有三次:1.认识实习2周(二年级暑假),2.生产实习4周(三年级暑假),3.毕业实习4周(四年级毕业设计前),结合毕业设计题目进行。
此外,还开了几门老交大传统的课程:热工学、水力学和水力机械、运输起重机械,都用油印教材。这几门课在以后比我们低的班级中就不开了。
老交大传统是“基础厚,专业薄”。苏联工科院校的办学模式是“专业厚”,但专业很窄,专业课内容多,讲的内容很细致、很具体。学生学成毕业后,统一分配到所学专业的单位(所谓“专业对口”),例如,学机床专业的毕业生分到机床厂工作,就可以很快地接受任务投入工作。这种办学模式,适合当时苏联和我国的“计划经济”时代,而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毕业生自己找工作,参加招聘,像上面提到的机床专业的毕业生要找到一个非常“专业对口”的工作是很难的。另外,“基础薄”、知识面窄,也不利于毕业生将来的发展。
校园生活的回忆 我有幸在交大上学的几年中,度过了美好的时光,真的要感谢全体教职员工的辛勤劳动,他们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我们学到了新的科学知识和生产实际知识,保障了我们的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使我们增强了不断努力、向科学进军的决心。
交大有很强的师资力量, 教我们班级的老师很多是有学问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授、副教授担任,有几位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如:教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的金慤教授是美国名校康奈尔大学毕业的,曾经是钱学森的老师;教机床设计的郑兆益教授是在德国取得博士学位的;科学院学部委员(后称为院士)朱公瑾教授教过我们的微分方程等。大部分的老师讲课讲得很好,即使在教材方面不很完善,大家也都能谅解。
学校领导很重视抓学生的学习,派了得力干部祖振铨、宗慎元、张寿到我们班来“蹲点”,他们平易近人,来班上和同学谈心,了解同学的思想情况,开展一些活动,激励大家努力学习,号召大家在德、智、体三方面全面发展,以后为国家建设作出贡献,例如曾开展向校友胡兆森学习的活动(胡兆森是比我们高2(或3)届的校友,在鞍山钢铁厂工作作出了很大的成绩,他的事迹在报上有长篇报导,以后,成为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人大代表)。
学校对学生的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很重视,除体育课、早操外,还推行了“劳卫制”体育标准,有100米跑、1500米跑、跳高等指标,号召大家锻炼身体,争取在毕业前能达到这个指标。当时没有强制大家不达标就不能毕业,但大家还是积极锻炼。我达标了,得到一个纪念章,现在还保存着。
我们每天下午自习,到4点半后,就到操场上去体育锻炼或打球。有时,学校邀请音乐学院的老师、画家来校开讲座,讲西洋音乐欣赏、名画欣赏、教唱歌等,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扩大知识面;在周末有时会请上海音乐院的老师和学生在新文治堂(大礼堂)演出唱歌、室内乐等节目,使课余生活丰富多彩。
毕业后在交大工作两年半,就西迁到西安交大工作 在1955年暑假前,我们这一届机制专业毕业了,一共100多毕业生分配到全国各地,大家高高兴兴去工作单位报到。我被分配到交大金切(金属切削)教研室从事助教工作,担任辅导、筹备试验、指导实验、指导课程设计等工作。
1957年11月西迁到西安交大机械系工作。金切教研室最早去西安的是金精老师和另一位机床老师(他在西安讲了几年课又回上海了),我是和黄源镐老师一起到西安的,我俩的工作除担任辅导等助教工作外,还参加一部分筹建实验室的工作,此工作由从上海来的机制教研室陈湛清老师领导。这时,新实验室的基建已完成,进去一看,面积比原来在上海的大多了,有八百多平方米。我们和安装工人一起根据设计图纸上机床布置在地面上的尺寸,在地上划好线,打好地脚螺钉孔,把每一台机床安装在规定的地方,然后接电源线,开动机床。这里面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位八级师傅奚文桓,也是上海西迁来的,他技术全面,经验丰富,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到1958年春天,在上海的西迁来的老师全部过来了,原来的机制和金切两个教研室合并成机切教研室。大家团结合作,努力工作。但不久,“大跃进”、“大炼钢铁”、“大搞科研”等政治运动展开了,教学秩序受到了干扰。
改革开放以来,凯发最新登录网站把老交大传统不断发扬光大 1966年文革前,西安交大的机械制造工艺和设备专业,按照苏联模式办学,已经有好几届学生毕业,因为分配“专业对口”,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十年文革浩劫使中国高等教育遭到很大的伤害。在文革后期,当时机械系在所谓“复课闹革命”时,为将毕业而没有学过专业课的学生补一些课。另外,办了三年制的“工农兵学员”班(大专)。
文革结束后,首届全国统一招生录取的新生到校。全校教职员工重新焕发出办学的热情,机制专业恢复了所有的课程和教学环节。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全国逐步推行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专业也进行了不断的改革。
在1978年,从机制专业分出一个液压专业(流体传动及控制),由原机制专业中的自动化组和液压组组合而成,1980年开始招第一届新生。教学计划参考哈工大、华中、浙大、甘肃工业大学等高校的安排,其中《液压流体力学》、《液压元件》、《液压系统》、《液压伺服控制系统》四门主课,都采用了液压专业全国统编教材。 这些教材都不是俄文翻译的,都是有关学校的老师编写的,但是课程安排、教学环节等基本上还是苏联的办学模式,主要的问题是“专业厚”,学的专业课内容多而细致,专业面又窄。在计划经济时代,这个专业的毕业生按计划分配到冶金、矿山、工程机械等行业以及液压工业从事液压系统和液压元件的设计和开发,就可以很快投入工作,因为所需知识在学校中很多已学过,但如果分到一个“不对口”的单位,工作前就要重新学新的知识了。后来全国“液压教学指导委员会”开会研究,决定将专业改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在“机械工程系”改名为“凯发最新登录网站”后,我们教研室改名为“机械电子工程系”。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课程进行了改革,把原液压专业课的课程门数、内容、学时数尽量缩减,加强了控制理论、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工业机器人等的课程 。 基础加强了,专业课内容减少了。
在改革开放以来凯发最新登录网站做了不少工作,和原来所属的教研室一起对以前苏联模式的一套课程、教材、教学环节、学科设置进行了改革和调整,加强了基础理论,缩减了旧的专业课,增加了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的课程,在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学科和博士点。凯发最新登录网站在办学模式上已转变为老交大传统的“基础厚,专业薄”的办学模式,而且进一步发扬光大。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研究和有创新精神的人材。
建议 凯发最新登录网站在教学改革中作出了很大的成绩,这里想提点建议,供参考:原机械制造专业进行了改革,增加了新的课程,原来的有些专业课的学时缩减了,有的合并,有的改为选修课,这就可能会使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和制造工艺的生产实际知识有所削弱。有些老师谈到这些学生在攻读研究生阶段,在设计试验用的设备和工具时,就显露出这个弱点。建议:(1)加强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的训练,提高结构设计的能力;(2)加强校内工厂实习时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提高动手能力;(3)增加在校外工厂生产实习的时间,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生产实际知识。
凯发最新登录网站的力量是很强的,有很多后起之秀,他们已成为各部门教学、科研的骨干。建议院领导团结广大群众,发挥大家的积极性,组织成多个强有力的科研团队,就像屈梁生院士领导的《故障诊断》团队和卢斌恒院士领导的《先进制造技术》团队那样,能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并取得重大的成果。希望凯发最新登录网站再增加几位院士。
凯发最新登录网站一定会越办越好。
(2012年 9月 28日 )